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,我没能于第一时间收看。但是,由于电视反复重播,陆陆续续,我也差不多从头到尾看了一遍。因为上一届奥运会是在我国首都北京举办的,很自然,作为中国人,看的时候,不知不觉地,我就在心里拿它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做了点比较。
比较因为有希望自己国家从此变得更好、“超英赶美”的私心,有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”的企图,难免会流露出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”的偏颇。这一点,有必要事先提醒读者朋友注意,不要动辄以爱国者自居,没等看完全文,便将我诬为汉奸卖国贼——这样做,你们就沦为爱国贼了。而这,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。
比较的结果,我发现,英国人的开幕式,如下五样东西是我们所缺乏的:
其一是对个体的关注。不只是奥运会开幕式这样的大型演出,举凡一切叙事场合,我们擅长的都是高屋建瓴、纵观全局这一套,人民群众都只是超级棋盘中一个个不起眼的棋子,大型团体操中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影子。这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、基督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西方文明制度,无论场面多么宏大壮观,个体的人总是会有眉目清晰的形象,他们的喜怒哀乐,都会被他人看得清清楚楚。一言以蔽之,我们讲述的是历史事件,他们讲述的是人的故事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中,准备参加派对、跟男孩约会的年轻女孩,给了那么多特写镜头。这在我们的开幕式中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其二是对创造者的推崇。我们的开幕式中,有的是漂亮的四大发明、文房四宝、京剧、太极拳之类的国粹,但是,这些国粹背后的发明者以及他们动人的故事,是看不到的。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不是这样的,莎士比亚、《哈利·波特》作者凯瑟琳·罗琳、万维网发明人蒂姆·伯纳斯-李,都被请上了绚丽的舞台,接受全世界观众的敬仰。有人说,写作的戏剧跟莎士比亚一样多的关汉卿,因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没有搞全球殖民,成为日不落帝国,才没有莎士比亚那样的国际影响。其实不然,我国传统,历来缺少对文化艺术创造者的尊重,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其三是对平民的尊重。伦敦奥运场馆的建设者代表被安排在主会场“伦敦碗”入口处,夹道欢迎奥运火炬手跑步进入会场,这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做法,受到了全世界媒体普遍的赞誉。但实际上,对于普通人的关注,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传统。开幕式中农业时代的农民、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人、《火的战车》中的年轻人、跳舞的医护人员,都是英国历史或现实中的普通百姓。他们都理所当然地成了舞台上万众瞩目的明星。
其四是心态的轻松幽默。英国著名谐星憨豆先生被邀请参加开幕式演出,擤鼻涕、放屁之类难登大雅之堂的举止,跟伦敦交响乐团同时上演,而且是聚光灯照射的主角。这种英国式的轻松幽默,老牌帝国的自信自嘲,不少同胞别说欣赏,接受都有困难。因为,我们习惯的是庄严肃穆,是正襟危坐,是道貌岸然。我们身上的笑肌与神经,早已退化,萎缩殆尽了。
其五是浓厚的时尚气息。同样是著名电影导演导的开幕式,我们的开幕式要求演员做到的是吃苦耐劳,不怕高难危险,英国人追求的却是潇洒时尚。游艇、直升飞机、007主演、母仪全世界的伊丽莎白女王、争奇斗艳的新老歌星,时尚的元素都被丹尼-博伊尔充分调动了起来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,穿着老头衫的主旋律歌星刘欢,站在盛装的莎拉·布莱曼身边唱《我和你》,一个像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,一个像陕北的牧羊老汉,形象土洋反差之大,令人难忘。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会,西方国家追求的是引领世界时尚潮流,我们却满足于向远方的客人端出掉渣饼,自以为美味无双。时尚潮流的背后,有巨大的商业利益;乡土掉渣的背后,有什么呢?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伦敦奥运会刚刚拉开帷幕,未来的十几天时间,大家睁开眼睛留心看,顺便做一点中英行为异同比较,找找差距,于国于己,大概都不无益处。